UMU 降低讲师做课门槛,实现人人可教
- 2023-08-17
随着 AI 技术和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AI 可以自主生成全新的、高质量的文本或图像素材。对于讲师来说生产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容易,结合讲师在业务上的专业知识,输入提示词,AI 就可以快速生成一篇课程的初稿。如果再解决做课工具的问题,将大幅提高讲师的课程生产效率。
UMU 运用学习科学和 AI 技术,为讲师提供多种形式的课程制作工具,并通过最新上线的 U 课指数提供具体实操的课程设计建议,让讲师告别纷繁冗杂的做课、运营流程,节约时间、人力成本。
UMU 助力讲师提高做课效率
传统课程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讲师不仅要提前准备拍摄设备、录屏工具、录制场地,录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课程素材的剪辑和上传。生产出 1 学时的课程往往要投入好几倍的时间。在 UMU,讲师可以通过上传讲稿、录制语音,两步操作快速制作一个微课,如果讲稿为 PPT 格式,UMU 会将其转换为图片,便于讲师逐页讲解。微课使用手机或电脑均可录制,没有设备限制。录制完成后会自动形成课程小节,大幅降低课程制作门槛。
电脑端
手机端
除了语音微课外,讲师也可以使用 AI 微课功能,只需上传正装头像和内容文稿,UMU AI 便可自动生成模拟真人出镜的内容,在几分钟内制作出效果精美的视频课程。讲师还可以进行动漫化头像、全身模式和高自由度的朗读设置。通过 AI 技术,UMU 帮助讲师节约做课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学员提供效果真实精美的视频课程,大幅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如果讲师想要真人出镜,UMU 还提供视频录制课程。讲师可以打开 PPT 边讲边录,不需要下载和学习使用其他录屏软件,课程录制完成之后直接生成视频小节,节约了保存与上传时间,敏捷传递知识点。
讲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制作方式,或者根据不同授课场景,组合使用。
然而,课程内容只能提供通用的学习资源,既无法基于学员的实际情况给出个性化解决方案,也无法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职位学员的学习需求。距离真正的效果学习,还有很长一段距离。UMU 依据学习科学理论中的双通道原理、容量有限原理、主动加工原理,提供多种课程小节类型,支持讲师在课程内容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设计课程时可以覆盖“教、学、练、测”全环节,帮助学员主动输出、相互讨论、刻意练习,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U 课指数功能,通过五个维度指标客观评估讲师所做课程质量的优劣,同时提供具体可落地的实操优化建议,帮助讲师立即采取行动,改善课程设计。
U 课指数科学检验课程设计效果
在讲师创建课程后,U 课指数就会对目前课程进行“打分”。从课程结构、学习内容、练习与反馈、课程互动性、课程吸引力 5 个维度评价当前课程的有效性和体验感。
课程结构:该维度体现了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良好的课程结构从课程内容上需要满足容量有限、知识板块清晰,从学习体验上需要满足“教学练测”闭环,强调不同小节类型穿插组合,将内容与互动有效结合。
学习内容:该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内容质量,根据学习科学理论,学习内容应该遵循容量有限原理和双通道原理。
练习与反馈:该维度体现了课程是否基于内容向学员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练习和正确即时的反馈,是否能对学员的学习表现进行有效的测试和评估。
课程互动性:该维度体现了课程的互动小节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员进行建构学习和互动学习。
课程吸引力:该维度体现了课程运营是否有效,是否以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向学员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引,是否应用 AI 功能提升课程智能化水平、强化人机互动,是否应用游戏化设置、增强课程趣味性。
通过 U 课指数,讲师可以直观地了解课程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如果说过去对课程设计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感性认知,U 课指数则会让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除了分数之外,U 课指数还会对课程 U 化的方向给出建议,帮助讲师清楚知道,从哪些方面优化即可实现课程效果的提升,让学习科学成为可执行的动作。
通过 U 课指数的辅助,同时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刻意练习、及时的辅导和反馈,并让学员产生行为改变,才能更高效的实现效果学习。
相信在 UMU 帮助下,讲师会有更多精力投入课程知识的萃取和创新,创建出一门门超越预期的课程,帮助学员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