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习如何链接战略|“传习社”第二期活动精华
- 2024-08-26
面对 AI 的崛起,我们不禁思考:培训应该如何与 AI 融合,提升组织生产力?培训如何链接企业战略,为业务赋能?针对这些行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传习社” 8 月 25 日在北京举办了以“企业学习如何链接战略”为主题的第二期活动,张劭华、吕爱民、胡杰以及朱莉等老师通过案例分析,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培训如何在企业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成员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传习社”是培训人的公益社群,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帮助成员提升培训专业能力,增强在组织中的影响力。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通过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业务挑战,而旁听生的加入则为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今后“传习社”将会持续发展,吸引更多成员,构建一个互助合作的社群文化,并通过分享、讨论和行动学习,促进成员的持续成长和社群的长期发展。
在本次活动中,传习社特别邀请到 UMU 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李东朔发表了题为《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的精彩演讲,同时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新生代培训专家李东霖也分享了他对 AI 引领培训领域变革的思考。
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
李东朔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参考了上百篇关于 AI 素养的学术论文,深入剖析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并结合波士顿咨询、麦肯锡咨询、埃森哲咨询等咨询机构的研究发现和核心数据,聚焦 AI 在组织人才发展领域的最新趋势与最佳实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深入探讨了生成式 AI 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在一项为期两个月的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作为对照组,仅使用传统工具;第二组引入了 AI 工具辅助工作;第三组则在引入 AI 工具的同时,接受了专门的 AI 应用培训。实验结果显示,AI 工具显著提高了工作活跃度和收益,尤其是那些接受过培训的参与者,在所有评估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仅使用 AI 工具的组别。
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 AI 在提升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强调了培训在发挥 AI 效能的重要性。针对性的 AI 赋能培训有助于帮助知识型工作者更迅速地掌握新技术,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全球 500 强企业在初步引入大模型后,由于员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 AI 赋能培训,他们在使用 AI 大模型时可能会遇到一系列挑战,比如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或者无法判断大模型的输出结果,导致他们误以为大模型并不实用。所以员工是否接受过 AI 赋能的专业培训,直接决定了他们与大模型互动的效果。
基于这些洞察,UMU 独家推出了《AI Literacy - 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版权课程,旨在提升员工的 AI 素养,即 “AI 力” (AI Literacy),实现高效地与 AI 互动和协作,进而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持续的利润增长。
课程内容分为五大模块:
- 了解 AI 发展脉络和大模型核心工作原理
- 培养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
- 提升 AI 力核心的提示词素养
- 在工作中全面应用 AI 的最佳实践
- 合乎道德和合规地使用大模型
“大模型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强大专业的智力资源和思维的脚手架,能够为我们提供即时全面的智能支持。掌握 AI 力就是解锁大模型的专家能力,是这个时代保持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核心素养,” 李东朔在演讲时提到。
提示词素养是 AI 力课程的关键核心之一。在这个模块中,李东朔介绍了三个关键能力:首先是基于 RSTCC(角色、技能、任务、上下文背景、限制条件)的五级提示词模型。其次是学习到和工作最相关的 12 个高级提示词技巧,帮助学员解锁大模型的最强能力。然后是极具洞察力的课程精华部分,也就是以建构式的方式间接使用大模型,从而让大模型的使用过程变成一个学习旅程,让每次使用大模型的过程都能转变为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互动环节中,李东朔设计了三个 AI 力的练习,加强学员对 AI 力的实践能力。其中一个练习要求大模型生成 10 个认可和激励员工的方法,学员们只需在 UMU 学习平台的手机端输入提示词,便能迅速接收到大模型生成的答案,以及对提示词的评估和反馈。
AI 力的正式课程中包含 20 多个类似的练习,帮助学员用精确、结构化且易于迭代的提示词解锁大模型的最大效能,通过即时的模型反馈和专业的辅导,让学员像 AI 专家一样高效使用大模型,解决不同场景的工作任务,欢迎预约体验课。
一个普通培训人的 AI 思辨
李东霖在文章《培训要“上接战略”,但接不上也没关系》里提到,“培训链接战略最大的阻碍,不在于培训怎么链接战略,而在于培训人如何看待培训岗位的价值定位”。
当我们着重于提升培训效率时,实际是在解决如何迅速将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的问题。当我们讨论培训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时,关键在于将适当的知识与不同层级的员工相匹配。当我们探讨能力沉淀时,实际是在讨论如何将企业中优秀人才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企业知识资产,使这些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在企业中得以体现。
李东霖在演讲时提到,“工业时代,一部分人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是因为他们适应了那个时代新出现的财富规则,而不是因为他们学会了操作机床。AI 革命后,大家要学习的也不是 AI 工具,而是一整套 AI 时代的新规则。”
AI 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李东霖看来,AI 对于培训领域的变革是解决问题方式的改变。随着 AI 的快速发展,AI 工具的使用门槛将会越来越低,而 AI 最大的优势在于帮助我们在不熟悉或不擅长的领域快速达到结果。这一点与培训的目的不谋而合,培训就是帮助员工在他们不擅长的领域提高效率。
那么,AI 是否会取代培训?如果 AI 能帮员工快速学习,为什么还需要培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未来的培训可能会遵循 721 原则:70% 的问题可能通过基于组织能力的 AI 产品化解决,20% 通过链接式培训解决,剩下的 10% 可能是知识培训。这意味着未来的培训专家可能需要具备 AI 产品经理、销售或咨询顾问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授课能力。
在 AI 时代,培训的价值可能从研发课程转变为研发能解决问题的 AI 产品。培训专家的角色可能从授课专家转变为组织问题的诊断者,提出好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培训如何链接企业战略?
在 AI 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商业环境的持续演变中,培训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培训已不再局限于提升员工技能,而需要成为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驱动力。
在下午的实战讨论环节,张劭华、吕爱民和胡杰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培训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实用建议和案例分析。在导师分享之后,学员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同时也提出问题和挑战。通过这种互动,学员们能够从彼此那里获得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最后,朱莉老师对整个工作坊进行总结,并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员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首先,张劭华老师围绕着“培训人眼中的战略”这一主题,指出培训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或技能传授,需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培训是增强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组织能力则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关键横坐标。外部市场的变化要求内部组织能力做出相应的调整,内部组织能力的强化又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这种内外向互动的关系要求组织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将未来的组织能力纳入考量,以确保战略规划与组织能力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胡杰老师从“培训计划与战略是如何有效衔接”的角度分享了一个医药行业 KA 团队高效培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计划提升团队的销售业绩,并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这个案例中,KA 团队需在医药行业的快速变化中维持竞争力并增加市场份额,通过深入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化、持续性的培训计划,有效地提升了团队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案例为医药行业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吕爱民老师在分享“培训效果评估与战略转化”时,深入探讨了医药企业培训视角的转变。在过去,培训效果的评估往往集中在课程本身的质量和学员的满意度上。随着企业对培训效果要求的提高,培训部门开始关注培训结果如何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和工作绩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培训部门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目标和战略方向,关注公司的业务达成率和销售额,因为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培训效果对企业业绩的贡献。通过分析培训与这些关键业绩指标之间的关系,培训部门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培训项目的有效性,并据此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
朱莉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为了更好地链接企业战略,提升培训工作的战略性需求,培训师需要具备战略思维、需求分析、课设开发、评估反馈、沟通协调的五大核心能力。
如果你对传习社感兴趣,希望成为我们的旁听生,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让我们一起探索培训的新境界,共同推动企业和个人的成长。
关于传习社
“传习社”是一个由四位培训行业资深前辈共同发起的公益社群,致力于陪伴和助力培训行业年轻人的职场发展。四位导师将从自己的专精领域出发,举办主题分享、workshop,进行一对一交流,为培训行业年轻人传递行业经验、解答困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企业学习前沿趋势、专家经验和跨界经验,欢迎持续关注“传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