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平均化的礼貌:领导者应如何推动 AI 辅助的组织沟通(学术论文研读)
- 2025-09-20
- AI 力论文解读
在企业组织内部,人际沟通占普通员工日常工作的 50%。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一比例高达 80%。当员工使用 AI 辅助沟通时,大模型(LLM)可以输出更礼貌、表达更得体的文本内容。然而,一旦接受者怀疑某段文字是 AI 生成的,其信任度便会降低,甚至会认为这段关系变得表面化、缺乏真诚。因此,将 AI 引入企业沟通,可能让沟通变得更高效、更相互尊重。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就可能损害组织内部的信任。
那么,领导者如何引导 AI 的应用,既能改善工作场所的沟通质量,又能维护人们对沟通本身的信任?发表于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期刊的论文《人工智能与职场沟通:承诺、风险与政策建议》,把 AI 与职场沟通的讨论视角从“效率”转到了“关系与信任”。作者指出,AI 并非单纯提升沟通效率的工具,而是深刻改变沟通本质的“副驾驶(copilot)”。
论文核心观点一览:
AI 能提升内容的得体程度,但并非万能:AI 辅助生成文字,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但仍需要使用者来保证沟通的真实感和信任。
领导者必须确保员工掌握“方向盘”:AI 可被用于辅助沟通,但最终的判断与表达必须由员工自己把控。
从“套话礼貌”迈向“真诚尊重”:AI 倾向于生成通用、平均化的礼貌表达,而领导者的关键任务,是引导员工利用 AI 强化尊重性、个性化的沟通。
1. 领导者的角色:鼓励和引导员工使用 AI 改善沟通
AI 在职场沟通中的潜力与优势
论文指出,已有研究表明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比人类回答更具同理心。在 AI 的辅助下,人际互动中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也可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AI 为我们打破职场沟通中的负面循环提供了可能,例如缓解一些因激烈讨论而引发的、带有攻击性的回复。它创造了一个“暂停”和“反思”的缓冲地带,让我们有机会选择更具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尽管 AI 有诸多优势,但员工们基于 AI 素养、技术开放程度、个人沟通习惯和使用态度的差异,使用 AI 改善沟通的能力参差不齐。这可能导致“强者愈强”,拉大员工之间的表现差距。
领导者在引导员工使用 AI 时的角色
领导者应主动鼓励员工广泛地使用 AI,以提升团队和组织整体的沟通水平。同时,研究建议领导者优先选择使用透明度更高的工具,并推动工作流程的透明化,让 AI 的使用有据可循。
2. 确保使用者在 AI 辅助中的“主导权”
虽然 AI 能让沟通变得更礼貌,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
发送方面临的风险:
技能退化(De-skilling):当员工过度依赖 AI,盲目地将关键沟通任务完全外包给 AI 执行,可能会导致自身沟通能力的退化。这与“数字失忆症”或“用进废退”的原理一致。
关系肤浅化:完全由 AI 生成的互动内容,缺乏真实的人性温度和判断考量,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变得表面化。
接收方面临的风险:
信任降低:当接收者得知沟通内容有 AI 参与生成时,他们可能会贬低信息本身的价值,产生不信任感。在以下情境中,AI 的介入尤其容易引发负面反应:
创造性工作等与个人身份强相关的任务
探讨“为什么”而非“怎么做”的高层次话题
涉及关键决策的工作内容
明确人在 AI 辅助沟通中的“主导地位”
为应对上述风险,领导者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确保人在 AI 辅助沟通过程中的主导权:
内容审阅:制定明确规则,要求所有由 AI 辅助生成的内容,都必须经过发送者本人的审阅和校对。
提供选项,而非最优解:引导 AI 工具提供多种沟通方案供用户选择,而非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能促使用户主动思考,承担更多责任。
设置敏感预警:为涉及敏感话题或充满情绪的内容设置自动提醒,提醒员工需要更谨慎地处理。
提供可调整选项:提供预设选项或调整参数,让员工作为用户可以自定义 AI 生成内容的语气、正式程度和复杂性,从而增加自主感。
3. 深层反思:使用 AI 辅助沟通的“双环学习”
AI 倾向于生成平均化、程式化的“礼貌”用语(politeness)。然而,真正高质量的沟通是“尊重”(respectful communication),需要承认并回应对方独特的情境、需求和身份。过度依赖 AI,可能导致沟通停留在肤浅的礼貌层面,无法深入对内容的探讨。
这背后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学习模式:AI 直接生成的内容属于“单环学习”,打磨高质量沟通内容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双环学习” 。二者的区别在于,个人和组织在学习如何沟通时,是根据反馈“只改动作”,还是“连同背后的思维模式一起反思”。
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只改变行为
单环学习的特点是,在不改变根本假设或思维模式的前提下,调整具体行为来暂时解决问题。单环学习能直接改变输出内容,但停留在表面的修正。例如:
员工在邮件里的语气太生硬,通过 AI 建议改成更礼貌的措辞,但并没有反思“为什么我会习惯用命令式的语气”。
销售人员发现客户抱怨回复慢,于是借助 AI 模板快速生成回应,但并没有思考“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
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改变思维模式
双环学习的特点是,不仅调整行为,还会反思和改变背后的假设、价值观和思维框架。其思考过程是:发现问题 →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 检查原有的信念和目标 → 必要时重新设定。双环学习能推动组织或个人“思维模式的转变”,带来更深层次的改进。例如:
员工在发邮件时语气生硬,不仅用 AI 润色文案,还在使用 AI 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我的沟通风格是否缺乏尊重?”于是调整了自己的职场沟通观念。
客户抱怨回复慢时,销售团队不仅用 AI 提高回复效率,还反思:“是不是我们内部的审批机制太繁琐,导致客户迟迟收不到回应?” 最后推动业务流程重新设计。
为什么在 AI 场景下要强调“双环学习”?
论文提出,如果团队仅仅使用 AI 追求表面的“礼貌”,虽然沟通摩擦看似减少,但真实的关系信号也被隐藏了,长此以往反而会引发信任危机。
当领导者引导团队采取双环学习,就是将 AI 作为反思组织沟通的契机。例如,通过“元沟通”(Meta-communication),让团队成员复盘并讨论他们真正期望的互动方式,从而理解每个人的偏好与价值观,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同时,在企业文化层面,可以在员工入职培训中就强调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4. 如何让 AI 在组织沟通中落地
这篇论文的重要启发在于,领导者面临的问题不是 AI 是否要被引入组织沟通,而是 AI 如何进入组织沟通。要将 AI 从一个简单的效率工具,转变为提升组织沟通质量与信任的“副驾驶”,领导者需要在战略布局上推动一场变革。
重新定义使用者与 AI 的关系
AI 不仅是一个技术变量,更是一个能力变量。组织整体评估的不是 AI 单独的产出,而是人机协作的综合成果。这意味着,员工的 AI 素养(AI Literacy)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更进一步,不同层级的员工和管理者,其验证责任也不同:一线员工需要验证 AI 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适切性;管理者要验证的则是员工提交的整体成果,以及员工是否以合理、合规且创造价值的方式使用 AI。
领导者需要推动以下认知转变:
信任与验证(Trust and Verify):避免将 AI 的输出未经验证和判断就直接用于商业决策和关键业务。使用者必须对最终结果负责,保持对 AI 生成内容的判断力,主动验证其准确性与适切性。
工作过程透明:在提交关键工作成果时,应主动说明 AI 的使用情况并附上与 AI 的互动过程。例如,员工主动提交使用大模型时撰写的提示词(Show me your prompt)。这不仅是确保可控的工作透明性,更有助于复盘与改进协作流程。
建构式地使用大模型
AI 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一次性提供直接可用的答案,而在于作为一个“脚手架”,激发和深化我们的学习。UMU 秉持“建构式地使用大模型”的理念,将大模型输出的内容视为“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这意味着: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AI 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路和逻辑结构。但最终的判断、反思与决策,必须由人来主导。
每一次与 AI 的互动,都可以成为一次学习机会——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员工在真实业务中使用 AI 的信心。
UMU 致力于帮助组织在 AI 时代构建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沟通新范式。UMU 出品的 AI 力系列课程,通过案例化演练和实时反馈,帮助学员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练习“验证性使用”。最终,组织收获的不仅是一次次孤立的 AI 产出,更有员工整体 AI 素养的持续提升,以及组织沟通文化的提升。
UMU ALT 团队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康奈尔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博士组成,专注于深入解析 AI 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我们系统梳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提炼其中的研究方法与核心洞见,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可实际应用的知识资源。欢迎关注 AI 力论文研究合集。同时,我们结合学术成果、行业领袖建议及最佳实践访谈,推出了📖《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在线系列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全面理解 AI 技术演进对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及员工能力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助力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 AI 竞争力。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或📖 联系 UMU 专属顾问,开启您的 AI 转型之旅。
参考文献:
Van Quaquebeke, N., & Gerpott, F. H. (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workplace communication: promises, perils, and recommended policy.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31(4),37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