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卓越创新、用 “AI” 腾飞丨UMU 的 2020 年
- 2021-03-15
还有几个小时,2020 年,将正式跟我们说再见,然后远去。关于这一年,人们可以找到很多维度、词汇,去讲述它。
我们也想与你聊一聊,UMU 的 2020 年。
从年初的及时响应,保证客户可以高效线上协作与学习;责任心先行,为教育用户撑起云课堂的基石;到年中的意外惊喜,UMU 被《焦点访谈》表扬;再到卓越人才不断加入,从而带动 AI 技术、学习圈产品等不断茁壮成长,UMU 的 2020 年,充满了惊喜与挑战。
年末了,我们特别挑选了几个同事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全部发生在 UMU 2020 年的关键时刻。
这些同事的小故事里,折射 UMU 的大成长。
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些故事背后的经历很重要,但更值得我们珍视的,这是与每一个“你”,共同走过的经历。
1.为客户迎难而上,是 UMU 的态度
现在回想起 2020 年的开端,UMU 产品工程团队,仍然记忆犹新。
疫情,以一种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的姿态,闯进了春节假期。越来越多信息显示,我们的企业客户,复工后可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线上办公。
如何保证客户们复工时,获得稳定的平台支持,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当务之急。多位同事,都不约而同地提前开工,在群里对此展开讨论。
市场也开始给到预警信号。
正月初六,近两倍用户涌入 UMU 线上平台。经过一天努力,系统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们觉得问题解决了”,团队成员之一,表哥说。他一点儿也不像大众认知里的程序员,他幽默、喜欢听德云社,生活自律、有着很好的健身习惯,身材管理严格、外形精致。“表哥”的称呼,就是得来于此。
问题解决后,产品工程团队的同事,及时把相关情况,记录在 Wiki 上。
不料第三天,情况发生突变!更多用户在不断涌入,监测报警开始高频、更高频地出现。团队的 Wiki 记录,没多久也暂停了,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记录。如果不及时处理好,我们的客户就无法很好地使用 UMU,这显然不是 UMU 人想看到的。
接下来的日子,UMU 产品工程团队的同事,几乎平均一天睡 4 个小时。大家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线上会议里讨论问题,推动解决。电脑永远抱在身边,即使吃饭时,眼睛也不离开。
就这样,情况得到一点点稳住、好转。
2 月 16 号凌晨一点半,家人已熟睡,表哥在北方冬天的楼道里,跟团队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然后,进屋,开干。凌晨四点多,交付。同时给测试团队同事留言,“你醒了,就把我叫醒,我们来做这个测试。”
几个小时后,测试团队同事的电话响起。
“没问题了,上线吧。”
——“一辈子没觉得这句话这么好听。”
在年末的今天,我们跟表哥聊起那段时光,还是能感受到来自那个特定时刻的自豪。
这就是 UMU 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我们迎难而上。因为保证客户使用体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支持教育,UMU 不可能说“不”
产品工程团队表哥的感受,UMU 客户成功团队的雪芹也有。
大年初二,教育部和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前一晚,我们就注意到教师服务群里,一些老师在表达焦虑了”,雪芹说,“老师们说,如果疫情真的爆发,学生们怎么上课,尤其是高三学生,他们即将高考,原定是初八开学”。
其实,UMU 内部,一直有一个“教育计划”:只要公立学校老师,凭借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免费使用专业版。并且 UMU 配备了专门的服务社群,第一时间为老师们提供支持。
这个计划从 UMU 创业初期就开始,一直坚持至今。
初二晚上,雪芹在家收到了北京中学相关负责人电话。明确又急切。“我们有一些需求,你们能实现吗?”
两年前,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带领校方深入研究后,决定与 UMU 合作,作为北京中学内部学习平台。
行业责任心让 UMU 及时应对,接下了需求。
那几日,雪芹每天会工作到半夜两三点,“校方对接人几点休息,我会陪着他们。”临睡前,雪芹还会主动地刷一下朋友圈,看看老师们的状态、需求,思考怎样还能做到更多。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更好地帮助学校,将线下课程,转变为云课堂。
今年六月中旬,《焦点访谈》做了“疫情期间的云课堂”报道,UMU 被表扬。
一开始想做这件事时,我们只是出于企业责任感,觉得必须要做。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收获和认可。
后来,副校长刘乃忠,在《中国教育报》的采访中,这样阐释选择 UMU 的原因,“网络教学不是单纯把课堂搬到网上,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交互和师生互动中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
不多久,高瓴资本领投,UMU B+轮完成亿元级融资。
做资金规划时,UMU 的设想是“UMU 本轮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公司卓越人才扩充与组织发展,从而加速产品创新与交付升级”。
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3.UMU 人才观:卓越是方向
代小可是人才招聘团队一员。加入 UMU 前,已积累了丰富、优秀的工作经历。
因为疫情关系,她加入 UMU 的面试,是与创始人李东朔,通过视频进行。
“过程中,东朔老师讲了很多公司的价值观”,代小可现在回忆,“你没有见过这样的老板。他是非传统意义上的老板。他回答你的问题时,是站在你的立场上,而不是把他的想法灌输给你。”
人才招聘工作,在 UMU 是创始人李东朔的直管业务。因为“人-产品-利润”,“人”永远在第一位。
进入 UMU 后,代小可迅速地展开人才招聘工作。她也将自己感受到的人才招聘观,应用到了日常工作中。她和团队,努力地为 UMU 寻找更加专业的人才。
2020 年,UMU 团队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们因此拥有了更多可能性。AI 是 UMU 很看重的一块战略业务。如果能发展好,将可以更好地帮助、服务用户。
AI 算法工程师超超,就在这时进入代小可的候选人名单。在部门专业 leader 进行完面试后,代小可拿着资料,敲开了创始人李东朔的办公室。
“他们聊了两个小时。聊之前,超超的反应还比较平淡,说我再考虑考虑。聊完后,超超立马给我打电话,‘你可以给我发 offer 了’”,代小可说。
我们后来找到超超,补充了这两个小时的空白。
“东朔老师非常真诚而且非常博学。我平常喜欢看书,但我发现聊天中我提到的一些书中的观点,东朔老师全都知道,而且还能说出更深的理解。所以我推测他的阅读量应该是我的好几倍。我一直对喜欢读书的人有着特别好感。仅从这一点,我已经从心里认同了 UMU。”
对超超来说,那是特别愉快的两个小时。在超超的观念里,他首先是认可了 UMU 的创始人,然后认可了 UMU 的产品,最后毅然决定加入 UMU。
这就是 UMU 今年人才招聘工作的一个缩影。绝不将就,又绝对真诚。
4.UMU 的 AI 团队:当你期待一条小溪时,他们会给你一条大江
加入 UMU 后,超超的表现,惊喜了代小可。一如他所在的 AI 算法工程师团队,所表现的那样——专注且高效。
启超是 AI 项目的产品经理。在他的认知里,AI 算法工程师,跟其他工程师有很大不同。
如果把 AI 算法工程师的工作,形容为一座冰山。那么它未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大得多。
他还记得,第一次与 UMU 的 AI 团队开会,就被惊喜到了。
初次开会,用启超的话说,如果他一开始期待的是一条小溪,那么 UMU AI 算法工程师们给到的,就是一条大江。
为了写这篇文章,也因为我实在好奇,我选取了一天的四个时刻,偷偷从 AI 团队办公室门缝里,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
10:15——他们盯着电脑,桌面上无数的文件打开着;
12:30——他们依然专注地盯着电脑,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戴上了耳机;
15:00——依然盯着电脑;
19:30——姿态依旧未变。
“我们对安静环境要求非常高。因为我们的工作经常是在能力边界、甚至能力范围之外的,并不只是踮踮脚就可以够得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比如,如果我在看一篇英文论文时被打断了,可能就需要整段从头看。”看论文,是为了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发展,进而思考、如何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服务客户。
前不久,超超在 UMU 内部,举行了一次 Tech Talk。那场分享里,他把 AI 讲解得深入浅出,每一个参加的小伙伴都很兴奋。“我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就是我平时思考的过程,如何用最简单的例子,去跟一点不了解 AI 的人讲清楚”,超超笑着说。
而那一次展示的 AI 技术,后来很快应用到了最新项目里。
自驱动产生的效益,就这样转化在产品效能上。也是因为这份主动,在面对客户时,才能超过其预期,实现更好的合作。
这就是 UMU 的 AI 团队。
5.学习圈:历时半年精心打造伴着“无限可能”正在起飞
如果说 AI 是扩宽了 UMU 的技术边界,那么接下来要说到的“学习圈”,就是 UMU 在新产品上,追求卓越的代表了。
在 UMU 所在写字楼的七楼,有一个专门用“学习圈”命名的会议室。一个月前,彤烨曾代表团队,在那里为来宾们,详细地介绍了学习圈。
“学习圈是基于 AI 和社群的每日学习解决方案”,她讲起学习圈,如数家珍。
因为这是彤烨和她的团队,精心打磨出来的产品。而学习圈,也是吸引她加入 UMU 的直接原因。
“我当时对产品形态非常认可,而非正式学习的场景也是很好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六月,北京的疫情进入反弹,UMU 率先做出反应,让伙伴们在家办公。碰巧,那也是彤烨加入 UMU,开始与团队做学习圈的日子。
就这样,彤烨和“一群网友”,开始了新产品“学习圈”的尝试。
一开始,大家是兴奋的,也是充满考验的。面对准圈主扑面而来的“灵魂拷问”,彤烨和团队偶尔也会措手不及。
“基本全凭即时反应,感觉很刺激。但是我们下来后,就赶紧把思路写到文档里。”这种文档后来变成团队的宝藏,伙伴们在其中记录经验和方法论,互相赋能。
触达的环节开始逐渐跑通,完成了从 0 到 100+ 的突破。
现在想来,彤烨还能随口说出当时说服圈主开圈的各个场景。“比如周末逛街时,从西直门到安河桥的出租车上,突然圈主电话来了,我立马就接。出租车司机看我滔滔不绝的样子,眼神特别……复杂”;“再比如,有些圈主在国外,有时差,我们就跨越时差,凌晨一点和圈主打越洋电话。”
圈主开圈数量在显著增加,诸多大咖圈主先后加盟,优质内容在学习圈正蓬勃出现……这些都让团队的信心更加充足。
越来越多的圈主,也给出了积极、意想不到的反馈。
“有一个圈主,也是培训师,我跟他聊完后,他跑去培训师群里问了一下,原来这么多人在用,你们这么厉害呀。他当时特别兴奋,跑来跟我说,我竟然还没用,都感觉有点 out 了”,彤烨笑着说。
现在,学习圈最新版本已经上线。整个团队花费半年心血,精心打造的产品,正在服务更多的用户,也收到了持续好评。
未来,我们信心十足。
学习圈将成为企业学习中,非正式场景的主力军。在这里,优秀的培训师分享他们的优质知识;企业员工可以第一时间、用轻量化的方式吸收学习。
学习圈会成为一座新的桥梁,用“无限可能性”装扮的桥梁。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很感谢,2020 年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你选择了 UMU 相伴。
这份与你相伴的缘分,或始于 2020,或持续在 2020,我们都分外珍惜。
如果说,2020 年的 UMU 正在高速奔跑,那是因为,路的终点,是我们希望更好帮助客户的愿景。路的沿途,是我们积极为客户服务的诚心。
以上所有同事们的故事,皆因指向“更好地服务你们”,而更加闪光。
2021 年即将来临,我们希望在文末许下新年愿望:
新的一年,我们将更用心对待,与你们有关的一切。持续提升团队产能和交付效率,加快产品升级和创新的步伐。
正如 UMU 创始人李东朔所说,“通过 AI 赋能学习模块升级、通过学习科学推动绩效转化,让企业学习与人才发展做得更好。”
(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表哥、代小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