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社,是一个由四位培训行业资深前辈共同发起的公益社群,致力于陪伴和助力培训行业年轻从业者的成长与发展,提升培训人在组织中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传习社于 2024 年 6 月 2 日正式启航,首期共招募了 10 位来自各行业的培训骨干,围绕“培训对组织与业务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一年以来,学员在专业能力方面获得显著提升,不仅得到了行业前辈的一对一指导,还通过社群互动获得了持续的支持与启发。参与项目的学员在组织中进一步提升了战略影响力,其所支持的业务单元的绩效也呈现出积极变化。传习社第一期活动精彩内容回顾:

📖“传习社”第一期正式开营|共同探讨未来企业学习与发展趋势

📖企业学习如何链接战略|“传习社”第二期活动精华

📖培训如何赋能业务,助力绩效|「传习社」第三次活动报道

2025 年 5 月 18 日,传习社第二期活动正式开营,共招募来自医疗、汽车、金融、科技等行业的 20 位学员参与。在 AI 迅猛发展、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组织架构与人才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传习社致力于携手行业从业者,共同探索数智时代下组织与个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人才成长与组织战略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敏捷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个体与组织的双向重塑。今年的主题定义为企业学习的 5 个趋势,即:

  • 高度——聚焦战略,紧密链接

  • 速度——数智学习,敏捷协同

  • 深度——训战一体,助力绩效

  • 温度——知识创造,卓越运营

  • 宽度——多维拓展,超越价值

5 月 18 日,传习社第二期进行了第一次活动,活动从”战略“开始,主题是「聚焦战略,紧密链接」。内容回顾:📖传习社二期万字思辨:破局与重塑,培训人「对接战略」叩问「存在意义」之路

7 月 20 日,传习社迎来了第二次活动。活动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场次。上午的环节中,会员们围绕上期主题“战略”展开深入交流,重点分享了从组织视角出发的战略分解思路,以及培训工作如何有效承接战略目标。真诚而务实的分享赢得了四位导师的精准点评与专业反馈。

学员分享现场

现场合影

下午是分享环节。传习社邀请到混沌大学领教李桢与 UMU 创始人李东朔围绕第二期主题《数智学习,敏捷协同》联袂开讲,以下内容由两位老师的分享整理而成。

1. 躬身入局:从工具效用到组织变革,HR 如何激活企业智能潜力

李桢

2025 年初,DeepSeek 等 AI 产品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被冠以各种“王炸组合”的称号。企业跟风部署 AI 后却发现“并不好用”,陷入了追求“超级应用”的困境。这更像是回到互联网时代的外包模式,而非真正将技术内化。企业不应仅仅盯着 AI 工具本身,而是要审视现有的工具链,将 AI 融入实际业务流程中。回归业务本质,需要双“量(亮)化”:

  • 工作量化:明确并量化哪些工作最为繁琐、耗时,为 AI 的介入找到精准切入点。

  • 流程量化:清晰梳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步骤,以便让 AI 能够有效参与并优化其中的环节。

李桢老师指出,企业使用 AI 效果不佳,原因不在于工具本身,而是在于企业缺乏将 AI 真正落地的两大关键要素:

  • 缺乏“会说话的人”:员工缺乏编写提示词的能力,无法与 AI 进行有效沟通,需要提升使用 AI 工具的思维和素养。

  • 缺乏适合 AI 的工作流程:即使员工个人掌握了 AI 工具,企业也需要进行流程创新和组织重塑,否则 AI 在企业层面的效能将难以体现。

李桢老师分享现场

一、从对话到深度思考,赋能业务洞察者

许多人对提示词存在一个误解,认为提示词就是简单的对话。李桢老师指出,这是一种“知识的诅咒”——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却未能在与 AI 的对话框中清晰表达。真正的企业级提示词复杂而严谨,常常长达数百行。提示词不仅仅是简单的“沟通”,它更像是一种“编程”,只不过是用自然语言来编写代码。如果缺乏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目标,就无法获得有效的输出。

使用 AI 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获取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AI 的真正价值在于开启员工一套全新的思考方式,成为思考的陪伴伙伴和教练,深度改变员工处理业务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AI 的真正作用,不是替代我们的工作,而是让我们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刻。

与 AI 的有效互动,能够帮助员工完善对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认知。如果能将员工完整、最优的思考成果和实践经验反馈给 AI,并让 AI 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优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应用。

因此,AI 真正赋能的是那些对业务有深度洞察力、能够将 AI 融入实际场景的人。这类人才通常具备以下能力:

  • 能够巧妙运用 AI 放大自身的业务能力。

  • 懂得萃取隐性知识,将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资产。

  • 能够将 AI 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推动绩效提升。

二、流程再造:HR 在组织变革中的角色

即使所有员工都学会了使用 AI 工具,组织层面的 AI 转型也未必能成功。这是源于企业在引入 AI 时,往往未能同步构建新的流程或考核标准。这种机制的缺失,反映出流程驱动力的不足和奖惩机制的缺位。当员工学习 AI 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激励或认可时,AI 的推行就会举步维艰。因此,企业必须愿意改变现有的工作流程,或创造一套全新的 AI 工作流程协议。

将 AI 引入企业,并非仅仅是为了纠正显而易见的坏习惯。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能将企业中那些优秀的习惯和经验的沉淀下来,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然而,改变“好习惯”往往比改变“坏习惯”更令人费解,因为它冲击的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

这种改变之所以困难,在于 AI 的嵌入将引发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进而深刻影响企业运行的“思维链”。这条思维链最精髓的部分,往往掌握在那些最优秀的业务终端手中。他们的卓越之处,不是源于文档中的显性知识,而是凭借着需要萃取的反共识认知、数据背后的真相、经年累月沉淀的实践经验,以及那些“莫名其妙”却又精准无比的直觉。

面对 AI 带来的深刻变革,HR 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组织培训者向更具战略性的角色转变,承担起以下关键职责:

  • 萃取业务专家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沉淀为可供 AI 学习和应用的提示词。

  • 梳理和优化适合 AI 介入的业务流程,为 AI 的应用创造空间。

  • 激活组织中真正能用好 AI 的人才,确保 AI 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三、AI 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未来的竞争,是会用 AI 的人,和不会用 AI 的人之间的竞争。为了真正提升使用 AI 的素养,员工需要理解使用 AI 工具的基本原理,掌握编写提示词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和反馈强化思维模式。

为了让企业的 AI 培训达到实效,一方面需要提供企业层面的支持和引领,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员工个人的实际感知。为此,需要从以下关键要素入手:

  • 诱因与社交货币: 成功的 AI 培训需要高频的接触点,例如通过高密度的网课、直播、沙龙和工作坊,以及比赛机制,实现员工的高强度学习与激活。当员工认为 AI 能让自己看上去更优秀、更与众不同时,AI 培训才能真正激励员工参与进来。

  • 真实价值公共化: 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终都要走向公共化。当员工使用 AI 发现并显化那些隐藏的能力时,需要将其产品化以供所有人使用。例如,企业中的业务专家即使没有 IT 背景,也能通过 AI 打造出各种智能流程和应用。

  • 情绪与故事: AI 的落地需要情绪的激发。通过构建 AI 与人结合的故事,例如没有技术背景的员工利用 AI 成功搭建智能知识库。这些跨越认知的边界的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推动整个企业 AI 化升级。

AI 的落地,无论是面向企业(To B)、消费者(To C)还是政府(To G),都应该首先从“To Me”开始。每个人都应该先让自己行动起来,从小场景入手,解决一个真实的业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 AI 带来的改变,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2. 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

UMU 李东朔

AI 已成为人才和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ATD 大会的数据也充分印示了这一趋势:AI 在人才发展、学习技术及高管领域的关注度上均占据首位。提升组织的 AI 能力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适应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

李东朔老师分享现场

AI 素养(AI literacy)的概念最早在 2013 年提出,那时的 AI 主要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并非如今的大模型。随着 AI 的快速迭代,其内涵和外延每半年都会发生实质性的显著改变。发展 AI 素养,意味着熟练运用 AI、了解 AI 边界、利用 AI 优势、避免其潜在负面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每个人的生产力、创造力以及个人工作体验。

对于组织来说,发展 AI 力具有以下必要性:

  • 提升竞争力与生产力: 组织发展 AI 力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关键。如果竞争对手利用 AI 提高生产力,未采用 AI 的组织将面临劣势。

  • 规避 AI 风险:AI 虽已非常可用,但远未完美,伴随着潜在危害。管理者若不能深入理解 AI ,就可能被其误导。最大的风险在于,将 AI 的错误输出误认为可用于商业输入。

  • AI 作为“魔力因子”: 大语言模型(LLM)是解决“既要又要还要”多重约束的“魔力因子”。它能在项目管理中优化成本、时间、质量,尤其在语言任务领域提升效率。

  • 解锁 AI 最大能力: 掌握 AI 的使用技巧,就能解锁其最大潜力,达到特定 AI 服务的天花板高度。行业内 AI 模型迭代迅速,选择最新最优的工具至关重要。

一、提升 AI 素养的关键方法

全面发展 AI 力意味着构建完善的 AI 素养。UMU 将 AI 素养分为三个层级:

  • AI 力(AI Literacy):对 AI 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

  • 大语言模型素养(LLM Literacy):针对当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掌握其使用方法。

  • 提示词素养(Prompt Literacy):输出质量由输入(提示词)决定,有效使用提示词与大模型互动,才能解锁大模型最大能力。

提升 AI 输出质量,关键在于掌握四大方法:

方法一:RSTCC 提示词框架

RSTCC 是一个强大的结构化提示词框架,包含五个要素,能帮助你更清晰、精准地引导 AI :

  • 角色(Role):明确 AI 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例如,“你是一位资深市场专家”)。

  • 技能(Skill):赋予 AI 特定的技能或专长(例如,“你擅长撰写引人入胜的社交媒体文案”)。

  • 任务(Task):清晰地定义 AI 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例如,“请为我撰写 5 条关于新产品发布的朋友圈文案”)。

  • 上下文背景(Context):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让 AI 更好地理解任务(例如,“新产品是一款面向年轻白领的智能手表,主打健康监测功能”)。

  • 限制规则(Constraint):设定对 AI 输出的限制或要求(例如,“每条文案字数不超过 100 字,并包含一个表情符号”)。

通过系统地填充这些要素,可以更有效地利用 AI ,让其输出更符合预期。

方法二:角色扮演(Roleplay)

使用大模型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我们获得多面手的能力,模拟从干系人的多维视角获得反馈。这利用了大模型的两个能力:

  • 角色扮演能力:扮演法务、财务、业务团队、执行团队等。

  • 大模型的广度:大模型训练过大量的法务、财务知识和 CEO 与高管的语料,能够尝试从这些角度输出。

方法三:少样本提示词(Few-shot)

少样本提示词是一种高效的提示词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示例来引导 AI 生成预期的输出。当你希望 AI 生成特定风格、格式或内容的文本时,提供相关的优秀范例,能显著提升 AI 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这些“少样本”是 AI 学习和模仿的参照,也是决定最终输出质量的关键。

方法四:DAD 管教模型

DAD 模型(The DAD Model)是提升大模型输出质量的另一方法,它强调对 AI 进行“管”和“教”:

  • 授权(Delegate):将 AI 视作下属,清晰、完整地委派任务。要求用户先想清楚、写清楚再进行对话,避免“隧道效应”导致输出质量下降,本质是向 AI 传递显性知识。

  • 示范(Demonstrate):向大模型提供示例,进行示范。类似于“我做你看”的教学方式,通过例子传递难以言明的隐性知识。

二、大模型的三大优势应用场景

大模型在当前 AI 应用有三大核心优势场景,能够显著提升组织效率:

场景一:语言任务

无论是撰写文案、总结报告、翻译文件,还是进行内容创作,只要涉及语言处理,大模型都能高效完成。在组织中,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实现 AI 劳动力转型。其方法论可归结为三步:

  • 流程映射(Process Mapping):梳理现有业务流程。

  • 识别语言任务:找出流程中所有涉及语言处理的环节。

  • 整合大模型:将大模型融入这些语言任务,以增强现有步骤或直接替代部分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工作流能被大模型增强或优化,从而发现组织 AI 转型的巨大机会。

场景二:创意工作

人类在进行创意构思时常面临“启动效应”,大脑需要时间预热,导致拖延和内耗。大模型作为“魔力因子”,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让大模型初步生成大量创意(例如十个演讲点、文案标题),这些初始想法能够激活人脑,帮助我们绕过思考的启动阶段。这不仅能缩短启动时间、节省非必要精力,更能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减轻创意工作带来的焦虑,大幅提升生产力。

场景三:多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让大模型扮演任何你需要的角色,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反馈和建议。例如,在制定一项培训计划后,你可以让 AI 分别扮演:

  • 上:老板

  • 下:一线伙伴团队

  • 左:业务部门

  • 右:职能部门

  • 前:客户

  • 后:职能团队

通过这种方式,你的方案在提交给真实干系人之前,就已经经过了多轮 AI 的反馈和辅导,提升了方案的综合性和质量。

三、使用 AI 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学术研究表明,AI 在带来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挑战:

  • 幻觉(Hallucinations):生成不准确或虚假信息。

  • 漂移(Drift):模型性能随版本更新而动态变化。

  • 偏见(Bias):输出受训练数据和开发团队价值观影响,并非绝对客观。

伴随着这些潜藏的挑战,人类在使用大模型时可能面临三种认知误区:

  • 探索广度的误区:你以为大模型已理解了所有事物的深度,但实际上大模型理解的深度是有限的。

  • 研究范围的误区:你认为大模型能提供非常广的研究范围,能够搜罗所谓的“全网知识”,但实际上仅调用了搜索引擎返回的前二十条结果,并非全部结果。

  • 客观性误区:大模型给出的回答并非完全客观,它反映了其开发团队当下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观念。

应对这些挑战,用户应当注意避免“无脑使用”,即不经验证地盲目信任 AI 输出。为此,UMU 提出组织应遵循信任验证原则(Trust and Verify)

  • 个人层面:使用者需对 AI 输出负责,主动验证结果。

  • 领导者层面:提升员工与大模型的协作能力及 AI 素养,并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使用 AI 时提交提示词。这有助于了解员工与 AI 的互动方式,从而优化提示词、改进工作方式。

  • 高管层面:关注 AI 的投资回报率(ROI)和与组织的有机整合,将沟通聚焦于人效提升、成本降低等具象的业务价值。

四、企业与人才发展的未来:人机协作与“十倍人才”

实现 AI 与组织的有机整合,首先应推动高管团队建立 AI 素养。所有高管在与业务部门讨论是否引入 AI 时,都既渴望又痛苦。他们渴望 AI 能解决组织面临的“既要又要”的瓶颈,但又痛苦于其下属一、二级管理者普遍不具备 AI 素养。

缺乏 AI 素养体现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完全不用 AI ,认为其毫无用处;另一个极端是认为 AI 无所不能,过度依赖。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有了 AI 编码,就不再需要工程师。若过度依赖 AI 编码,简单将 AI 编码的结果作为产品,企业将会面临巨大问题。因此,从高管到基层,自上而下的推动至关重要。

AI 在组织中可扮演教练(Coach)、导师(Mentor)、专家(Expert)、助理(Assistant)、伙伴(Peer)、实习生(Intern)等角色。对于企业来说,应用 AI 时聚焦于前五种角色。根据 P.C.A. 模型(Parent-Adult-Child),人与 AI 的关系应从独立使用、依赖性使用向互赖性使用发展。

在此基础上,根据 3H 模型(Head, Heart, Hand),应明确使用 AI 的不同层级:

  • 脑(Head):AI 协助思考,解决理性问题,实现高效协作。

  • 心(Heart):人类主导,负责感性思考和意义问题。

  • 手(Hand):AI 可替代或辅助执行具体的重复性任务。

东朔老师提出,需要建构式使用大模型:将大模型输出视为脚手架或思考支架,而非标准答案。尤其在面对职业生涯中的难题时,让 AI 提供思路、框架和模式,由自己来完成具体工作,将与 AI 互动的过程转变为学习之旅。

组织若能善用大模型,未来的人力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 初级员工显著增强:应届毕业生结合大模型,工作水平可媲美有三到五年经验的员工。

  • 资深员工成为“十倍人才”:善用大模型的资深员工能大幅提升效率,成为高效率人才。

  •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AI 能力越强,管理者管理范围越大,行政管理需求可能减少,领导力将更为关键。

  • 人才结构优化:组织倾向于招聘更多顶尖人才(T-shaped talent),即那些“一个人顶十个人用”的资深专业人士,而非简单增加初级员工数量。

使用 AI 的目的,不是替代人,而是增强人。UMU 致力于赋能高管、管理者和每一位员工提升 AI 力,让组织中涌现更多“十倍人才”,从而提升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更好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工作体验。

活动最后,传习社第一期学员张若琴分享了阳光保险公司的 AI 产品创新实践,与在场老师学员交流了关于 AI + 工作流的思考。

传习社第一期学员分享现场

关于传习社

“传习社”是由四位资深前辈共同发起的公益社群,致力于陪伴和助力培训行业年轻人的职场发展。四位导师将从自己的专精领域出发,举办主题分享、workshop,进行一对一交流,为年轻人传递经验、解答困惑。

上一篇: AI 落地的第一步不是选择模型,而是重塑组织:2025 最新研究为企业划出 5 大 AI 战略重点
下一篇: 从“弱化技能”到“扁平组织”:生成式 AI 将如何重塑知识型组织的未来(学术论文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