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眼中的下属沟通 AI 模拟训练:需求、期望和担忧(最新学术论文)
- 2025-08-22
- AI 力论文解读
根据 The Harris Poll 与 Google 近期开展的联合调查,高达 86% 的新晋管理者认为人工智能 (AI) 能显著提升其领导力。其中近半数人认为,AI 有助于改善沟通技巧、促进更好的职场关系。如今,大语言模型 (LLMs) 已深度融入职场。以往对大模型的研究,多聚焦于如何优化用户信息表达,例如调整语气、结构与沟通效率。然而,流畅的语言输出并不等同于高效管理沟通。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内容、应对棘手对话,并自信地表达,这些技能显然超出了 AI 辅助文本优化的范畴。
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 AI 被用作“教练”而非仅仅是“工具”,管理者会如何看待它在提升沟通能力中的作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 Lance T Wilhelm、Xiaohan Ding 等研究者在 CUI’25 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How Managers Perceive AI-Assisted Conversational Training for Workplace Communication,正是为了探讨管理者如何看待 AI 沟通教练,尤其是在 AI 角色扮演和辅导提升职场沟通能力方面的潜力。
沟通:组织成功的核心要素
职场沟通是塑造组织文化与推动组织成功的核心要素。管理者开放、清晰的沟通能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绩效。反之,沟通不畅则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员工心理健康恶化、生产力下降以及职场冲突增强。
尽管传统的领导力培训与辅导具有一定成效,但许多新晋管理者仍需依赖自我探索、通用资源或试错来提升沟通能力。导师制度虽能提供宝贵指导,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能获得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同时,缺乏结构化的练习机会,也使管理者在高压情境中仓促学习关键沟通技能。
大模型的发展为职场互动训练提供了新途径,也使 AI 驱动的角色扮演应用日益受到关注。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成熟的培训方法,能让管理者在可控环境中演练沟通策略,并获得即时反馈。此类练习有助于管理者尝试不同对话风格,为其应对复杂职场互动做好准备。
已有研究探索了基于大模型的角色扮演在公开演讲、职场沟通礼仪以及冲突调解等训练中的应用。然而,关于管理者如何构想 AI 在沟通培训中的定位,以及他们对其辅助工具的接受度与顾虑,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本研究围绕以下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
- 管理者在职场环境中面临哪些沟通挑战?他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 管理者如何构想 AI 在沟通培训中的角色?他们对 AI 驱动的培训工具抱有哪些期望与担忧?
1. 研究方法:CommCoach 系统原型
为了达成研究目标,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名为“CommCoach”的 AI 辅助沟通训练系统原型,其设计直接服务于研究问题的探索。
CommCoach 系统的核心功能
- 个性化情景模拟:用户可选择预设的模拟场景,或使用系统的编辑器创建定制化的对话情景。场景可根据用户的实际工作进行调整,以确保训练的相关性。示例场景包括:如何与员工讨论绩效问题、处理工作冲突等。
- 角色扮演与即时反馈:系统通过两个 AI 智能体(AI agents)实现角色扮演和反馈功能。
- 对话智能体(Conversational Partner Agent):模拟员工角色,与用户进行对话。
- 教练智能体(Coach Agent):观察用户的对话,提供语气、措辞和沟通策略方面的改进建议。根据用户的输入提供实时的、上下文相关的反馈。
- 反馈机制与对话分支:用户可根据反馈修改自己的对话内容,并通过“对话分支”(chat branching)探索不同的沟通路径、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沟通技巧的理解。
研究的数据收集分为两大阶段:需求评估研究和用户研究。
阶段1:需求评估研究(Formative Study)
在研究前期,研究团队与 5 名管理者进行了初步访谈,为 CommCoach 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用户需求的基础。访谈话题包括:管理者面临的沟通挑战和现有解决方法、对 AI 沟通训练的期待和需求,以及对 CommCoach 系统设计的初步反馈,以了解管理者在沟通训练中的需求和对 AI 辅助工具的初步反应。
主要发现:
- 参与者普遍希望 AI 工具能够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情景模拟,并生成即时反馈。
- 参与者强调了系统需要具备现实感和上下文适应性。
阶段2:用户研究(User Study)
CommCoach 开发完成后,研究团队招募了 17 名管理者进行用户研究。参与者年龄在 20 至 65 岁之间(平均年龄 41.9 岁),来自不同行业(如学术、人力资源、销售、工程、医疗和军队)。所有参与者均具备至少 1 年的管理经验,管理团队规模从 2 人到 84 人不等。
用户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 背景访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参与者的管理经验、沟通挑战和过往培训经历,以了解管理者的背景以及他们对沟通训练的需求。
- 用户交互:参与者使用 CommCoach 系统,并按照“边用边说”(Think-aloud Protocol)的原则记录即时反应。研究团队观察参与者如何与系统互动,并记录他们对功能的反馈。
- 反思访谈:参与者探讨他们对系统的评价、对 AI 反馈的信任度,以及对 AI 在沟通训练中角色的设想。
2. AI 教练应向管理者提供怎样的反馈
- 贴合情景的具体建议:参与者期望 AI 能提供与现实管理情境一致的反馈,而非在线培训资源中常见的通用指导。他们希望反馈能够贴合特定角色,并提供可立即应用于当前团队管理中的具体策略和可操作性建议。
- 对语气影响力的洞察:参与者普遍认为,AI 应帮助他们理解自身语气如何影响沟通结果。例如,为何某些措辞可能引发负面反应,替代表达为何更可能带来积极效果。这种功能在模拟情绪化管理场景时尤其有效。一些参与者也指出,他们有时不清楚同事如何感知自己的语气,而 AI 教练能够识别这些“盲点”,帮助他们在坚定性(Firmness)与敏感性(Sensitivity)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 风格平衡与个性化:参与者希望 AI 能协助他们在看似矛盾的沟通风格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既要展现同理心又要保持直接表达,以确保清晰沟通又避免给人以严厉或冷漠的印象。他们期待 AI 反馈能够考虑个体的沟通风格与意图,并通过持续互动优化建议,使其更贴合个人的沟通习惯。
- 结合管理理念:将已有的领导力原则融入 AI 反馈机制,被视为提升培训效果的一条潜在路径。部分参与者希望 AI 教练能够与广泛认可的领导力框架(如 John Maxwell 理论)保持一致,提供结构化的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将 AI 反馈与现有管理理念结合,也使培训内容更契合管理者的专业背景。
- 获得积极肯定:除了纠正性反馈,一些参与者还希望自己在表达清晰有效时获得 AI 的积极肯定。这种正向反馈能增强沟通信心,激励他们持续使用有效的沟通策略。有参与者将其类比为“经典条件反射”,认为 AI 指出优秀之处的反馈具有重要价值。
3. AI 应如何提供反馈
- 实时反馈与及时纠正:大多数参与者更倾向于系统能够即时提供反馈。实时反馈有助于及时纠正错误、避免重复犯错,并在当下加深理解。一位参与者表示:“我不希望在收到反馈并掌握关键点之前一直犯错。我希望在当下就能发现可以改进的方向,从而提升自己。” 然而,部分参与者担心反馈出现过早会打断对话节奏。尽管如此,这些参与者表示他们仍会在后续交流中应用建议,说明反馈本身仍有价值,只是时机需要优化。
- 延迟反馈的价值:一些参与者指出了延迟反馈的潜在优势。例如,在完成整个场景后再收到反馈,有助于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延迟反馈能提供更宏观的视角来评估整体表现,让用户反思整体的沟通方式。
- 持续对话与反复练习:用户倾向于将反馈视为与 AI 持续对话的一部分,而非一次性的回应。他们认为,通过回顾和反复练习来内化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用户表示,收到反馈会促使他们立刻反思自己的表达,有时甚至能预判即将收到的反馈,表明他们对自身沟通方式的认知正在增强。一位用户提到:“我一发送信息,看到出现一个提示符号,就知道系统正在生成反馈。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自己在表达上可能还不够直接。”
4. 未来的系统设计
管理者在不同职业阶段的培训需求差异显著,系统设计应注重个性化(Personalization)。例如,新任管理者可能更需要基础沟通策略,而资深领导者则更倾向于针对复杂情境的定制化训练。多位受访者强调,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精准匹配不同阶段管理者的具体需求。
反复练习和尝试不同的对话策略是提升沟通技巧的关键环节。受访者强调,通过在特定情境中反复演练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复杂技能。例如,在表达同理心与保持坚定立场之间找到平衡,或根据不同沟通对象调整信息内容。
一个无评判(Non-judgmental)的练习环境也尤为重要,它让用户可以放心尝试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犹豫的新方法,从而拓宽沟通边界。受访者指出,具有分支对话功能的系统,能直观展现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结果差异,这种探索过程对技能提升有显著价值。
基于这些研究发现,论文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旨在阐明未来的“AI 管理者沟通教练”的关键组成部分。该框架探讨了管理者的沟通风格差异对系统设计的挑战,并强调在 AI 反馈机制中实现适应性(Adaptability)与一致性(Consistency)平衡的重要性。这些理论洞察超越了技术层面,深入探讨了 AI 如何在职场环境中有效促进沟通技能的发展。
用户输入和上下文解释:情境驱动的表达
领导力理论指出,沟通效果高度依赖于具体情境。高级管理者不仅具备丰富的沟通经验,还展现出多样化的表达风格,比如幽默、讲故事和展现共情能力,并能根据互动环境灵活调整表达方式。为了提升系统的适应性,未来的 AI 辅助沟通训练系统不仅要准确解读对话的细微差异,还要识别用户在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包括在同理心(Empathy)与直接性(Directness)之间寻求平衡,以及面对冲突时的不适感。
模拟陪练:平衡情感真实性与社会偏见
在研究中,参与者普遍希望 AI 陪练的语气与情绪状态更真实,但要实现对人类情感的准确模拟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当系统允许用户通过定制角色时,大模型可能反映出对特定群体的既有偏见,甚至潜移默化地训练用户以带有偏见的方式互动。因此,在追求对话智能体情感真实性与提升用户培训效果之间,系统设计者必须进行谨慎权衡。
系统输出与 AI 反馈:对话应何时终止
职场对话常有明确的目标和自然的终止点。然而,像 ChatGPT 这类开放域(Open-domain)语言模型通常被设计为无限延续对话,这不同于实际职场的沟通。部分参与者希望在对话结束时获得反馈,但这需要在专门设计下才能实现。同时,由于用户沟通风格与认知方式各异,他们可能遵循不同的对话节奏,对于“对话何时结束”的看法也不同。因此,设计者应考虑构建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终止框架,或允许系统管理员自定义终止标准。
5. 总结
这项研究充分展现了 AI 在管理者沟通训练中的巨大潜能——它不仅能够提供个性化、低成本且易于扩展的培训方案,有效提升领导力和团队协作效率。对于企业高管、HR 和培训负责人而言,AI 并非替代人类导师的工具,而是提升培训效率与覆盖面的重要伙伴,推动组织向更智能、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迈进。该研究的关键发现包括:
AI 能为敏感或高风险的沟通提供“低风险、可重复”的对话练习环境。
AI 教练提供的即时、上下文相关的反馈有助于识别语气盲点、平衡坚定性与同理心、提升语言清晰度。
管理者倾向于将 AI 视为人类导师的补充,而非替代,尤其在复杂、情绪化或伦理敏感的场景中。
用户重视场景与对话角色的可定制性,认为这能增强训练的现实性与适用性。
即时反馈虽受到多数人偏好,但延迟的事后反馈也有助于促进深层反思。
AI 反馈若能结合领导力理论(如 John Maxwell 框架)或组织标准,将更具实用性与信任感。
UMU 将 AI 技术深度应用于对话辅助机器人,从销售一线的回答辅助,到拜访前的模拟训练,再到经理对团队的持续辅导,UMU Chatbot 系列产品正以全新的方式推动企业培训的变革。无论是在保险、医疗、零售还是门店管理领域,UMU 的 AI 对话机器人已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与实战价值。它不仅提升了培训效率,更让每一次沟通都成为可预测、可训练、可优化的关键时刻。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嵌入业务流程、驱动销售成长的智能工具,请联系我们,了解 UMU Chatbot。
UMU ALT 团队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康奈尔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博士组成,专注于深入解析人工智能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我们系统梳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提炼其中的研究方法与核心洞见,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可实际应用的知识资源。关注 AI 论文介绍合集。同时,我们结合学术成果、行业领袖建议及最佳实践案例访谈,推出了📖 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在线系列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全面理解 AI 技术演进对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及员工能力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助力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 AI 竞争力。欢迎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或📖 联系 UMU 专属顾问,开启您的 AI 转型之旅。
参考文献:
Wilhelm, L. T., Ding, X., Knutsen, K. M., Carik, B., & Rho, E. H. (2025). How Managers Perceive AI-Assisted Conversational Training for Workplace Communic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505.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