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被误解的时代命题

当企业管理者谈论人工智能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技术替代、效率提升、成本削减。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管理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学会使用新工具、理解算法逻辑、掌握数据分析。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进化路径——毕竟,技术在改变一切,管理也应该变得更加技术导向。

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假设。在金融服务、B2B 软件、专业服务等行业,我们看到了相似的现象:销售管理者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一方面要确保团队的业绩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学习新的 AI 工具和系统。更让人焦虑的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价值——当 AI 能够处理客户数据分析、生成销售报告、甚至提供个性化推荐时,管理者还能做什么?

这种焦虑反映在现实中的管理挑战上。管理者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技术工具,参加各种“AI 赋能”培训,试图让自己变得更“技术化”。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团队效率没有显著提升,管理质量甚至出现下滑,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和敬业度也在降低。问题出在哪里?

传统管理思维的三大误区

  • 技术决定论:许多企业认为,只要引入了先进的 AI 系统,管理效率自然会提升。但实践证明,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管理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新的挑战:系统使用的学习成本、团队协作的复杂性、以及人机配合的磨合期。

  • 替代性思维:管理者普遍认为 AI 的目标是替代人类的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证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比 AI 更优秀。这种竞争式的思维模式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压力,也导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

  • 技能堆叠式学习:面对 AI 挑战,多数管理者选择学习更多的技术技能,试图通过“技能堆叠”来保持竞争力。但这种方法忽视了管理工作的本质变化,也低估了人际能力在新环境中的战略价值。

这些误区导致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管理者越是努力变得“技术化”,就越是偏离了管理的核心价值。他们在技术学习上投入大量精力,却忽视了团队建设、沟通协调、文化塑造等真正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

现实困境的深度剖析

让我们看一个典型的场景:某 B2B 软件公司引入了客户关系管理的 AI 系统。销售管理者张总花费数周时间学习系统操作,掌握了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功能。但他发现,团队成员对新系统的接受度很低,工作流程变得更加复杂,团队内部的沟通反而减少了。最终,虽然技术指标有所提升,但团队的整体销售业绩却没有改善。

这个案例反映了当前管理实践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技术整合的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而在于管理者如何处理技术变化带来的组织和人际挑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管理者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层面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去管理化”——从真正的管理工作中抽身出来,变成了“技术操作员”。这不仅降低了管理效能,也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对 AI 时代管理的基本假设就是错误的呢?

2. 来自纵向案例研究的发现

一项历时 5 年的深度研究发现,AI 整合实际上让管理工作更加依赖人际技能,而非技术技能

这项研究聚焦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家领先金融集团从 2019 年到 2024 年的 AI 系统整合过程。研究团队通过 35 个深度专家访谈,追踪了该企业从机械 AI(算法、机器人顾问)到思维 AI(决策支持系统)再到生成式 AI(ChatGPT、Copilot 等)的完整演进历程。

研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这家金融集团在北欧地区享有领先地位,其 AI 整合经验具有重要的标杆价值。研究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所有受访者均为有丰富经验的销售管理者,他们直接负责领导使用 AI 系统的团队。研究数据经过严格的主题分析法处理,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结论的可靠性。

研究发现:AI 让管理变得更“人性化”

研究的核心发现是:当 AI 系统承担更多常规工作任务时,销售管理者需要更多关注人员和工作的关系方面。

一位参与研究的管理者表达了这种转变:“我经历了从旧的销售管理风格和利润管理风格转向真正领导人员的转变”。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趋势。

工作性质的根本转变

研究发现,AI 整合导致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任务管理转向人员领导。当算法和智能系统能够处理数据分析、报告生成、趋势预测等常规任务时,管理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

  • 团队协调和沟通:确保不同团队成员之间,以及人与 AI 系统之间的有效协作。

  • 情境判断和决策:在复杂、模糊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这是 AI 系统目前难以胜任的。

  • 文化建设和激励:维护团队文化,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 伦理判断和风险控制:确保 AI 系统的使用符合伦理标准和合规要求。

MICCAIT 模型:重新定义管理者的核心能力

基于研究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 MICCAIT 模型(AI 整合团队中的管理人际沟通能力)—— 一个专门针对 AI 时代管理者的能力框架。

AI 时代管理者的能力框架

这个模型的核心洞察是:传统的管理技能需要在 AI 环境中升级,特别是:

  • 适应性:成为“元技能” ——不是单纯学会新工具,而是具备在变化中快速调整的能力。

  • 伦理反思:从“软技能”升级为“硬技能”——在 AI 决策不透明的情况下,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多伦理责任。

  • 情境判断:变得更加关键——知道什么时候信任 AI,什么时候需要人工干预。

管理能力的根本性重构

研究发现,AI 时代的管理能力发生了根本性重构。当 AI 系统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时,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多的伦理判断责任。当技术快速变化时,适应性成为“调节其他技能的元技能”——不是掌握具体技术,而是具备“学会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人机沟通的新维度

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管理者需要学会“像 AI 一样礼貌地与员工交流”。一位管理者表示:“人们习惯于总是从 AI 那里得到礼貌的回答。这意味着我也必须与他们交谈,特别是年轻人,非常礼貌,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被冒犯”。

这个发现揭示了人机协作环境中沟通模式的微妙变化。AI 系统的“永远礼貌”设定,实际上提高了员工对管理者沟通风格的期望。这要求管理者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采用更加尊重和耐心的沟通方式。

跨行业适用的普遍规律

虽然这项研究基于金融行业,但其发现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管理沟通能力的底层逻辑在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共通性。无论是制造业、零售业还是专业服务业,当 AI 系统开始承担更多常规任务时,管理者都面临着从“任务管理者”向“人员领导者”转型的挑战。

研究数据显示,AI 整合的成功程度与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那些能够有效进行团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处理人际冲突的管理者,其团队在 AI 协作环境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团队。

原来 AI 不是要替代管理者,而是要重新定义管理者的核心价值。

这个发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它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底重新思考管理者在 AI 时代的价值定位。AI 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而在于释放人类的潜能,让管理者能够专注于那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的领域:战略协调、复杂判断、创新引导、伦理决策。这种角色重构不是简单的技能升级,而是管理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3. AI 时代管理者价值的重新定义

基于这些研究发现:越是 AI 发达的企业,越需要重新定义管理者角色,从任务执行者转向战略协调者。

管理者角色的战略升级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管理者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信息收集、数据整理、进度跟踪等事务性工作。AI 系统的引入解放了管理者的时间和注意力,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更有战略价值的活动:

1. 战略思考和决策优化:当数据收集和初步分析由 AI 完成时,管理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思考和高质量决策中。他们需要运用人类独有的直觉、经验和价值判断,对 AI 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和创造性应用。

2. 复杂情境下的团队协调:AI 系统在标准化场景中表现出色,但在处理复杂、模糊、变化的情境时仍有局限。管理者需要在这些情境下发挥协调作用,帮助团队成员理解目标、分配资源、解决冲突。

3. 创新文化的建设和维护:创新往往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管理者需要创造一种鼓励实验、容忍失败、促进合作的文化氛围,这是 AI 系统无法直接贡献的领域。

4. 伦理领导和价值传递:随着 AI 应用的深入,伦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管理者需要在技术效率和伦理标准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团队的行为符合组织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要求。

MICCAIT 能力框架的实践应用

基于研究发现的 MICCAIT 模型,我们可以为 AI 时代的管理者能力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方向:

  • 动机管理的新要求:在 AI 协作环境中,员工的工作动机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可能对重复性工作失去兴趣,但对创造性工作更加渴望。管理者需要理解这种变化,重新设计激励机制,确保员工在人机协作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 知识结构的重新配置:管理者不需要成为 AI 技术专家,但需要具备基本的 AI 素养(AI Literacy):理解 AI 系统的能力边界、适用场景和潜在风险。这种知识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对 AI 的过度依赖或误用。

  • 沟通技能的情境化升级:传统的沟通技能在 AI 时代需要升级。管理者不仅要学会与人沟通,还要学会在人机协作的情境下进行有效沟通。他们需要帮助团队成员理解 AI 系统的输出,促进人与 AI 之间的有效协作。

  • 适应性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适应性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更包括调整管理方式、重新定义团队角色、应对组织变化的能力。

  • 情境 AI 因素的深度理解:管理者需要理解不同 AI 系统的特点和局限,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依赖 AI,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人工干预。这种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 伦理反思能力的系统化建设:伦理反思不再是模糊的道德判断,而是需要系统化的能力建设。管理者需要掌握伦理分析的框架和工具,能够识别和处理 AI 应用中的伦理风险。

成功转型的关键要素

基于研究案例的经验总结,成功的管理者转型需要具备以下关键要素:

1. 认知重构:从“与 AI 竞争”转向“与 AI 协作”。

2. 能力重新配置:从技术技能优先转向人际技能优先。

3. 价值观调整:从效率导向转向效能导向。

4. 学习方式转变:从技能学习转向能力学习。

那么,如何系统性地建设这种 AI 时代的管理能力呢?

4. AI 素养:管理者转型的基础支撑

在这个能力建设过程中,AI 素养(AI Literacy)的培养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

管理者虽然不需要成为技术专家,但需要具备基本的 AI 协作能力。这包括理解 AI 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人机协作的有效方法、学会利用 AI 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正如这项纵向研究所揭示的,成功的管理者转型需要同时具备传统的人际技能和新兴的 AI 协作能力。这种能力组合的培养,正需要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UMU 在📖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这门核心课程中,特别强调了“项目经理角色”的重要性。在 AI 协作项目中,管理者实际上就是在扮演项目经理的角色:协调人与 AI 的配合、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种角色定位与研究发现的“从任务管理者向人员领导者转变”完全一致。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 UMU 倡导的“建构式使用大模型”理念。正如研究所强调的适应性是“元技能”一样,这种学习方法本身也是一种元能力——让管理者能够在使用中学习,在实践中建构能力。

传统的“先学后用”模式在快速变化的 AI 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研究发现,管理者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灵活调整的能力,这正是建构式学习方法的核心优势:

  • 情境化实践:在真实的管理场景中边用边学,而非脱离实际的理论培训

  • 反思性改进: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循环来完善人机协作模式

  • 持续性适应:将学习视为持续过程,匹配技术的持续演进

从个人能力到组织能力的跃升

当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掌握了 AI 时代的管理能力时,整个组织的协作效率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是个人层面的能力提升,更是组织层面的系统性升级。

研究表明,那些成功完成管理者能力转型的企业,在 AI 应用的效果、团队协作的质量、业务创新的速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能够有效使用 AI 工具,更能够创造出人机协作的最佳模式,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

这就是 AI 时代管理的真正价值:不是被技术替代,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成为更有价值的人员领导者。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机会重新发现和释放自己的管理潜能。当 AI 承担了数据处理、报告生成等常规工作后,管理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中:激发团队创造力、建立信任关系、培养下属能力、推动组织创新。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愿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那些率先完成转型的管理者和企业,已经开始享受 AI 时代管理的红利。他们的团队更有活力,协作更有效率,创新更有突破性。

正如这项 5 年纵向研究所证明的,AI 时代的管理变革有其科学规律和实践路径。掌握了这些规律的组织,正在从 AI 技术投入中获得倍数回报。而错过这个机会窗口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劣势。

现在是开始这个转型之旅的最佳时机。技术在快速发展,组织在加速变革,那些能够率先掌握 AI 时代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决定性优势。

UMU ALT 团队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康奈尔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博士组成,专注于深入解析 AI 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我们系统梳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提炼其中的研究方法与核心洞见,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可实际应用的知识资源。欢迎关注 AI 力论文研究合集。同时,我们结合学术成果、行业领袖建议及最佳实践访谈,推出了📖《发展大模型时代的 AI 力》在线系列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全面理解 AI 技术演进对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及员工能力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助力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 AI 竞争力。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或📖 联系 UMU 专属顾问,开启您的 AI 转型之旅。

参考文献:

Koponen, J., Julkunen, S., Laajalahti, A., Turunen, M., & Spitzberg, B. (2025). Sales managers’ perception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leading AI-integrated sales team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24,57-72.

上一篇: AI 如何赋能组织沟通?从信息传递到绩效提升的六个关键环节(2025 最新研究)
下一篇: AI 如何驱动企业增长?来自人力资本视角的深度研究(学术论文研读)